首页  >> 统计分析  >> 部门成果统计报告

2009年度国家粮食局科技成果统计分析报告

    2009年度我局科技成果统计工作涵盖粮食行业3个科研院所,其中1所公益性院所,2家转制科研院所,共3个项目第一完成单位,44人(次)成果完成人(其中转制院所已进入国有大企业,但科研院所机构仍然保存,本次统计时以转制科研单位为计算依据)。现将我局2009年度科技成果统计分析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成果总量
    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我局共收到科技成果登记申请5项,全部完成登记。(见表一)

                表一:

科研院所推荐

企业推荐

项目数(个)

比例(%

项目数(个)

比例(%

2

40

3

60


    本年度登记的5项科技成果,共产生1项发明专利和一项国家级标准。
    2、成果来源
    5项科技成果均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产生科技成果。1项为科研院所技术开发专项资金项目,为郑州粮食科学研究设计院承担“粮食柔性集装单元化储运技术”,该项目研究了散粮集装单位的材料,开发了粮食散装袋及附属设备,对多元化散粮流通设备的应用与推广提供的技术支撑;2项为国家社会公益性研究专项分别为“粮食中麦角甾醇的测定——正相液相色谱法”和“食用油脂质量安全保障研究”,以上两个项目对目前粮油检测进行了研究,对保证粮食品质检测的科学性(甾醇检测)和油脂使用安全(地沟油判别)提供了技术基础;1项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连续光谱固定光栅分析仪新功能开发”;1项来源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谷物脂肪酸值测定仪的中试生产”,该项目在前期转化成果的基础上,对开发了新型的CCD比色系统,减少了人为因素导致滴定结果的误差。(见表二)。

               表二:

转制院所技术开发专项

社会公益研究专项

科技条件平台专项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

项目数(个)

比例(%

项目数(个)

比例(%

项目数(个)

比例(%

项目数(个)

比例(%

1

20

2

40

1

20

1

20


    3、成果类别(应用技术与软科学分析)
    5项科技成果项目均为应用成果中,院所技术开发专项开发的散粮集装袋已在部分企业应用,科技条件平台专项开发的新成果专家认定创新明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成果已推广应用,社会公益性项目登记科技成果表现形式为行业或标准草案,按照成果登记有关要求,认定为应用技术成果,(见表三)。

                       表三:

应用技术成果

技术理论成果

项目数(个)

比例(%

项目数(个)

比例(%

5

100

0

0


    4、成果评价方式
    2009年度我局科技成果的评价方式以验收进行评价为主。登记的两项成果为“十五”期间立项的国家科技计划,三项为“十一五”期间立项的国家科技成果。按照国家科技管理办法要求,按期验收(见表四)。

                      表四:

验收登记成果数量

鉴定登记成果数量

项目数(个)

比例(%

项目数(个)

比例(%

2

100

0

0


    5、成果水平
    在登记的5项科技成果中,均能达到国内先进,占成果总数的100%(见表五)。

                  表五:

国内领先

国内先进

项目数(个)

比例(%

项目数(个)

比例(%

3

60

2

40


    6、成果属性
    2项登记成果为原始创新成果,占总成果40%;国外引进消化创新成果1项,占20%;国内二次开发的技术成果2项,占40%。根据我国粮油食品安全,提高加工品质,成果中涉及粮食行业加工生产标准。(见表六)。

                表六:

原始创新

引进消化吸收

国内二次技术开发

项目数(个)

比例(%

项目数(个)

比例(%

项目数(个)

比例(%

2

40

1

20

2

40


    7、成果完成单位
    独立科研机构是主要成果完成单位。在2009年度统计的5项成果为科研院所完成,占登记总数100%;其中转制科研院所完成的科研项目3项,60%。(见表七)

                表七:

独立科研机构

企业

转制科研院所(转制院所)

项目数(个)

比例(%

项目数(个)

比例(%

项目数(个)

比例(%

2

40

0

0

3

60


    8、成果完成人员
    2009年度登记的5项成果中,参与成果研究的完成人员44人次。对成果完成人员的单位属性、年龄结构、学历、职称方面进行统计,对科技创新和成果开发的人力资源投入能够清晰的反映出来(见表八)。
                         表八:

公益型科研院所

转制科研院所

人数(人次)

比例(%

人数(人次)

比例(%

9

20.5

35

79.5


    从年龄结构来看,科研人员以中青年为主。科研人员年龄层次较分明,其中4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为32人,占总人数的72.7%,45岁-65岁的科研人员为10人,22.7%的比例,65岁以上的科研人员仅有2人,所占比例较低。(见表九)

              表九:

 

项目名称

公益型科研院所

转制型科研院所

成果完成人年龄结构

35岁以下

4

11

36-45

0

17

46-55

3

4

56-65

1

2

65岁以上

1

1

 

合计(人次)

9

35


    从完成人员的学历层次上来看,完成研究的博士研究人员和本科研究人员是主体,共有5人次博士研究人员参与研究,占人数的11.4%,硕士研究生有6人次,占人数的13.6%,本科学历研究人员有29人次参与研究,占人数的65.9%,大专为4人次,9.1%。(见表十)

               表十:

 

项目名称

公益型科研院所

比例%

转制型科研院所

比例%

成果完成人文化程度

博士研究生

2

22.2

3

8.6

硕士研究生

1

11.1

5

14.3

大本

5

55.6

24

68.6

 

大专

1

11.1

3

8.6

中专

 

 

 

 

其他

 

 

 

 

 

合计(人次)

9

 

35

 


    社会公益型科研院所参与的9人次中,有博士学历2人,占总数22.2%,硕士研究生1人,占11.1%,本科5人,占总数55.6%,大专1人,占总数11.1%,见本科学历为工作的主要承担人,博士、硕士研究人员比例也近一半。
    而转制科研院所的完成人中,共有35人次参与研究,博士学历人员3人、硕士学历5人,占22.9%,低于同公益性科研院所数量,而本科学历人员数为24人,占总数的68.6%,较公益院所人数增加。
    从技术职称构成来看所有参加研究人员,具备较高技术职称的科研人员为26人次,达59.1%,占据了科研人员的主要比例。其中正高级职称9人次,占总人数的20.5%,副高级职称科研人员17人,占总人数的38.6%,是研究人员的主体。其次是中级职称的科研人员占38.6%,初级职称及以下科研人员1人次,占2.3%。(见表十一)

                   表十一:

 

项目名称

公益型科研院所

转制型科研院所

成果完成人的职称

正高

2

7

副高

3

14

中级

4

13

初级及以下

 

1

合计(人次)

9

35


    8、经费投入
    5项登记成果累计经费总投入为589万元。其中国家投入283万元,占投入的48%;自有资金投入151万元,占投入的25.6%;其他类型的投入155万元,占总投入的26.3%。国家科技投入及承担单位自筹配套构成投资主体。(取小数点后1位,见表十二)。

               表十二:

经费实际投入额:万元

589

公益型院所经费数额

%

转制型院所经费数额

%

108

18.3

481

81.7

国家投入

93

15.8

190

32.3

部门投入

0

0

0

0

地方投入

0

0

0

0

基金投入

0

0

0

0

自有资金

10

1.7

141

23.9

银行贷款

0

0

0

0

其他

5

0.8

150

25.5


    9、项目应用情况
    5项登记的科技成果均为自主创新成果,而且应用技术成果均投入应用。(见表十三)

                    表十三:

应用技术成果

未应用技术成果

项目数(个)

比例(%

项目数(个)

比例(%

5

100

0

0


    二、结论和建议
    (一)分析结论
    1、科技成果登记与科技项目完成具有相关性。今年为“十一五”第四年,各项开发类项目积极开展研究工作,通过中期检查,大部分科技项目取得了阶段性科技成果,但阶段成果未经评价,无法进行登记,所以今年粮食行业登记科技成果5项。
    2、科技成果特点突出,对行业具有重要意义。5项登记的科技成果分别为院所技术开发资金专项项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和社会公益研究专项项目产生的科技成果,成果的特点较鲜明。院所技术开发专项成果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已经应用在粮食行业生产、应用,对提升行业科技水平,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公益研究专项产生成果为粮油质量检测使用的标准物质,对保障粮油食品加工安全,保证人民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3、通过对科技成果指标统计,年轻科技人员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根据对我局科技成果项目完成人员基本情况统计的数据显示,2009年度登记科技成果的研究的人员共有44人次,其中4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为32名,占全部科研人员的72.7%,具备较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的科研人员为26人次,达59.1%,占据了科研人员的主要比例,具有较高职称和学历的中青年科技人员为我局科研工作的主体力量。
    4、转制科研院所投入科技创新的人力资源中以实用人才为主,高端人才也逐渐变为科研的主要力量;社会公益型研究院所在科研投入上较多,高学历人才比例较大,对社会公益性的技术需求和科技开发投入较高。转制型科研单位以市场需求为原则,大量使用年轻科研人员,成果开发人员中近50%以上为青年科研人员。
    (二)与上一年度比较分析
    2009年度科技成果登记数量较上一年增加(2008年2项,2007年6项),登记的科技成果以均为应用科技成果,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通过投入和产出比较,可以发现其中产生经济效益的成果比例较低(1项),因今年粮食行业科技成果登记的项目以社会公益类项目为主体,产生的经济效益不明显。2009年度登记的科技成果参与研究人员以中青年科研人员为主,科研人员素质较高,具有中高级职称以上的科研人员占全部的50%以上,此比例与去年相一致。因我局登记成果均来源于科技项目验收,所以登记数量与验收数量关系密切。按照立项数量,明年起“十一五”科技项目将开始验收,粮食行业科技成果数量登记将有大幅度提高。
    (三)工作建议
    1、通过几十年的发展,粮食行业形成了以中央、地方两级科院院所和企业科研机构构成的科研体系,积累了一批实用、高效的粮食技术,建议国家加强对粮食行业科技项目的支持力度,促进粮食行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将粮食科研成果惠及于民。
    2、科技项目验收时,专家组不对成果的先进程度进行评审,同时,鉴定工作中也弱化了科技成果先进程度的评定,但科技成果登记表中还有科技成果先进程度栏,组织单位需重新向专家组询问意见,建议明确成果先进程度评审方式和评审内容,以便加强科技项目的组织实施。
    3、建议定期将行业科技成果汇总,反馈给行业科技主管部门,使行业科技主管部门能够及时了解年度内科技成果产生的主体、数量,对引导行业科技发展,促进行业科技进步提供政策支撑。
    特此总结。

国家粮食局流通与科技发展司

WeChat 微信公众号
WeChat
Hotline 服务热线
Ho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