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青海省科技成果统计分析报告
2018年度青海省科技成果
统计分析报告
2018年,科技成果管理工作在厅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创新服务方式、简化登记流程,采用多方式、多渠道登记,登记数量稳步提高。截止2018年10月31日,全省共登记各类科技成果518项。现将成果登记总体情况做如下分析:
一、基本情况
2018年度全省共登记科技成果518项,较上年增长1.57%。从2013至2018年,科技成果登记数量五年增长明显,如下图1所示。
518项科技成果中,如下图2所示,应用技术成果393项,占75.87%;基础理论成果103项,占19.88%;软科学成果22项,占4.25%。
    如下表1,518项科技成果中,鉴定项目共280项(占54.05%);验收项目90项(占17.37%);评审项目91项(占17.57%);行业准入成果57项(占11.00%),行业准入类成果为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地方标准项目和经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品种项目。
表1  2018年与2017年科技成果评价方式统计表
| 成果评价 方式 | 2017年 | 2018年 | ||
| 成果数(项) | 占比(%) | 成果数(项) | 占比(%) | |
| 鉴定 | 272 | 53.33 | 280 | 54.05 | 
| 验收 | 61 | 11.96 | 90 | 17.37 | 
| 评审 | 103 | 20.20 | 91 | 17.57 | 
| 行业准入 | 74 | 14.51 | 57 | 11.00 | 
518项科技成果中,国家科技计划31项(自然科学基金13项、科技支撑计划5项、星火计划3项、火炬计划1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1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5项、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资金1项、其他2项),占5.98%;部门计划40项,占7.72%;地方计划133项,占25.68%;部门基金2项;地方基金2项;自选项目163项,占31.47%;国际合作6项;横向委托4项;其他厅局计划成果137项,占26.45%。(见图3)
 其中,我厅下达的项目登记成果138项,进一步按照厅处室进行划分,按照成果数量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政策法规与基础研究处84项,农村科技处(包含农社未分成果)25项,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12项,国际合作办公室10项,社会发展科技处4项,农村牧区能源办公室3项(见表2)。
表2  2018年科技厅下达项目登记成果来源分布
| 成果来源 | 登记数量(项) | 占总量比(%) | 
| 政策法规与基础研究处 | 84 | 60.87 | 
| 农村科技处 (包括农社未分项目) | 25 | 18.12 | 
| 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处 | 12 | 8.70 | 
| 国际合作办公室 | 10 | 7.25 | 
| 社会发展科技处 | 4 | 2.90 | 
| 农村牧区能源办公室 | 3 | 2.17 | 
| 合计 | 138 | 
 | 
518项科技成果中,企业居成果完成主体的首位,达151项(其中科研转制型企业完成15项),占29.15%;医疗机构完成106项,占20.46%;独立科研机构完成86项,占16.60%;大专院校完成68项,占13.13%;其它单位(各类事业单位)完成107项,占20.66%。(见图4)
518项科技成果中,国内领先及以上水平的共236项,占45.56%。图5可以看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18项,占3.47%;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41项,占7.92%;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成果177项,占34.17%,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成果159项,占30.69%;国内一般水平的成果27项,占5.21%;未评价水平96项,占18.53%。
    518项科技成果中,参与项目研究的科研人员共7084人次,平均每个项目13名科研工作者。
从学历构成来看,图6表明,我省的科技工作者队伍主要以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构成。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学历共6532人次,占92.21%;大专学历为440人次,占6.21%;大专以下文化程度为112人次,占1.58%。
从年龄结构来看,图7表明,中青年是科技成果研究人员主体。55岁以下科研人员6847人次,占96.65%。其中35岁以下科研人员为2324人次,36-45岁之间科研人员为2476人次,46-55岁之间科研人员为2047人次。56岁以上科研人员为237人次。
从技术职称来看,见表3,具备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科研人员为5682人次,达80.21%,占据了科研人员的主要比例,初级职称者为922人次,占13.02%,其他科研人员480人次,仅占6.78%。
表3 2018年青海省科技成果完成人员技术职称构成
| 技术职称(人次) | 合计 | 独立科研机构 | 大专院校 | 企业 | 医疗机构 | 其他 | 
| 院士 | 3 | 1 | 1 | - | - | 1 | 
| 正高 | 983 | 170 | 185 | 193 | 292 | 143 | 
| 副高 | 2198 | 356 | 219 | 613 | 386 | 624 | 
| 中级 | 2498 | 435 | 204 | 807 | 421 | 631 | 
| 初级 | 922 | 76 | 49 | 344 | 186 | 267 | 
| 其他 | 480 | 85 | 165 | 125 | 34 | 71 | 
    2018年度形成知识产权434件。其中,发明专利达230项,占知识产权数的53.00%;实用新型专利158项,占36.41%;外观设计专利11件,软件著作权35项。(见表4)
表4 2018年青海省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产出构成
| 
 | 合计 | 独立科研机构 | 大专院校 | 企业 | 医疗机构 | 其他 | 
| 知识产权数 | 434 | 85 | 60 | 260 | 2 | 27 | 
| 其中:发明专利数 | 230 | 59 | 28 | 135 | - | 8 | 
| 实用新型专利数 | 158 | 18 | 27 | 100 | 2 | 11 | 
| 外观设计专利数 | 11 | - | 4 | 7 | - | - | 
| 软件著作权数 | 35 | 8 | 1 | 18 | 
 | 8 | 
| 其他 | 0 | 0 | 0 | 0 | 0 | 0 | 
从主体划分,企业形成知识产权260件(占知识产权数的59.91%),是专利的主要来源;独立科研机构85件(占19.59%);大专院校60件(占13.82%);医疗机构和其他单位共有29件(占6.68%)。
    登记的518项成果的经费总投入421162万元。其中成果完成单位自筹资金329653万元,占总投入的78.27%;地方投入23897万元,占5.67%;国家投入15378万元,占3.65%;部门投入49361万元,占11.72%;基金投入107万元;国外资金153万元。
二、应用技术成果
393项应用技术成果中,按照成果属性占比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属于原始性创新的成果过半(占应用技术成果数的67.18%),达到264项;属于国内技术二次开发成果111项,占28.24%;属于国外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成果18项,占4.58%。(见图8)
393项应用技术成果中,由图9可见,按照成果水平占比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国内先进水平122项(占31.04%),国内领先水平120项(占30.53%),未评价水平92项(占23.41%),国内一般水平22项(占5.60%),国际先进水平21项(占5.34%),国际领先水平16项(占4.07%)。
393项应用技术成果中,如图10所示,处于成熟应用阶段的成果219项,占55.73%,初期阶段成果89项,中期阶段成果85项。
393项应用技术成果中,有134项属于高新技术领域,占应用技术成果总数的34.10%。134项成果分布在7个高新技术领域内,按照成果数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现代农业33项(占应用技术成果数8.40%)、新能源与节能25项(占6.36%)、现代交通23项(占5.85%)、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14项(占3.56%)、新材料11项(占2.80%)、电子信息9项(占2.29%)、地球、空间与海洋7项(占1.78%)、先进制造6项(占1.53%)、环境保护6项(占1.53%)。
393项应用技术成果行业分布较广,体现在12个应用行业中,按产业分布进行分类统计:第一产业131项,占应用技术成果总数的33.33%;第二产业共91项,占比为23.16%;第三产业共171项,占比为43.51%。(见表五)
表五 2018年应用技术成果应用行业分布
| 应用行业 | 项目数(项) | 所占应用技术成果比例(%) | 
| 第一产业 | 131 | 33.33 | 
| 农林牧渔业 | 131 | 33.33 | 
| 第二产业 | 91 | 23.16 | 
| 采矿业  | 38 | 9.67 | 
| 制造业 | 33 | 8.40 | 
|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20 | 5.09 | 
| 第三产业 | 171 | 43.51 | 
| 建筑业 | 66 | 16.79 |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6 | 1.53 |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7 | 1.78 |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19 | 4.83 |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5 | 1.27 | 
| 卫生和社会工作 | 66 | 16.79 | 
|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1 | 0.25 | 
|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 1 | 0.25 | 
393项应用技术成果中,产业化应用成果152项,占应用技术成果总数的38.68%;小批量或小范围应用成果122项,占31.04%;正在试用的成果92项,占23.41%,未应用的成果27项,占6.87%。(见图11)
393项应用技术成果中,从转化方式角度划分,实际产生经济效益的成果81项,自我转化总收入686718万元,净利润140619万元,实交税金44441万元,节约资金50360万元,出口创汇5600万元;合作转化收入21323万元,其中技术入股股权折价308万元;产生技术转让予许可收入10万元。
三、基础理论成果
2018年登记的518项科技成果中,基础理论成果103项,占总数的19.88%。从成果来源统计显示:课题来源仍以地方计划为主,共51项(占49.51%),其他厅局计划次之,共18项(占17.48%),自选项目17项(占16.50%),国家科技计划10项,部门计划3项,国际合作2项,地方基金2项。从成果水平看:成果水平达到国际领先2项、国际先进19项、国内领先48项、国内先进28项、国内一般4项,未评价2项。国内领先以上水平共69项,占基础理论成果的66.99%,总体水平较高。
四、软科学成果
2018年登记的518项科技成果中,软科学成果22项,占总数的4.25%。从成果来源统计显示:自选课题8项、地方计划7项、其他厅局计划项目4项、部门计划1项、部门基金1项、横向委托1项;从成果水平统计显示:国际先进1项、国内领先9项,国内先进9项,国内一般1项,未评价2项。
五、科技成果统计分析
2018年度登记的518项科技成果经统计整理,呈以下几个特点:
(一)2018年518项科技成果,应用技术成果393项,占75.87%;基础理论成果103项,占19.88%;软科学成果22项,占4.25%。从来源上看,自选课题数量为163项,成为主要来源,达到31.47%,其中企业自选课题登记成果69项,占自选课题成果总数42.33%;地方计划成果数次之,达到133项。反映出企业等科研主体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高,今后仍需强化鼓励自主创新、自主选题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提高自选课题成果数量和质量,提高科研主体的创新能力。
(二)2018年应用技术成果共393项,其中,产业化应用成果153项(应用技术成果总数的38.68%),小批量或小范围应用成果122项(31.04%),正在试用的成果92项(23.41%),未应用的成果27项(6.87%)。今后仍需加强我省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资源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相关优秀技术成果的转化,进一步提高产业化应用水平。从行业分布看,第一产业成果共131项,其中独立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完成54项,占第一产业成果数的41.22%,企业、事业单位完成76项,占第一产业成果数的比例提高,达58.02%;第二产业成果共91项,企业为主力军,共完成71项,占第二产业成果数量78.02%;第三产业成果数量较上年增加,主要原因是2017年11月新修订的《青海省科技成果登记管理办法》拓展了登记范围,建筑业登记科技成果数量增长明显,共登记成果66项,其中工法类成果25项。
(三)2018年登记成果属地方计划的133项,占登记总数的25.68%,其中验收登记的成果数量增长明显,共90项,占地方计划数的67.67%,今后仍需加强成果管理及科技计划立项管理的结合,鼓励科技立项的项目在研发中形成科技成果,以增加登记科技成果数量,提高成果质量。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