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青海省科技成果统计分析报告
2020年,科技成果管理工作在厅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创新服务方式、简化登记流程,登记数量稳步提高。截止2020年10月31日,全省以“不见面审批”方式共登记各类科技成果580项。现将成果登记总体情况做如下分析:
一、基本情况
2020年度全省共登记科技成果580项,较上年增长6.42%。“十三五”期间,全省科技成果登记数量增长明显,如下图1所示。
580项科技成果中,如下图2所示,应用技术成果415项,占71.55%;基础理论成果149项,占25.69%;软科学成果16项,占2.76%。
    如下表1,580项科技成果中,鉴定项目共313项(占53.97%);验收项目101项(占17.41%);评审项目118项(占20.34%);行业准入成果42项(占7.24%),为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地方标准、行业主管部门审定的品种;机构评价成果6项(占1.03%),为授权发明专利。
表1  2020年与2019年科技成果评价方式统计表
| 成果评价 方式 | 2019年 | 2020年 | ||
| 成果数(项) | 占比(%) | 成果数(项) | 占比(%) | |
| 鉴定 | 284 | 52.11 | 313 | 53.97 | 
| 验收 | 61 | 11.19 | 101 | 17.41 | 
| 评审 | 109 | 20.00 | 118 | 20.34 | 
| 行业准入 | 56 | 10.28 | 42 | 7.24 | 
| 机构评价 | 35 | 6.42 | 6 | 1.03 | 
580项科技成果中,国家科技计划19项(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6项、其他10项),占3.28%;部门计划21项,占3.62%;地方计划170项,占29.31%;民间基金2项;自选项目219项,占37.76%;国际合作4项;横向委托10项;其他厅局计划成果135项,占23.28%。(见图3)
  其中,省科技厅下达的项目登记成果174项,进一步按照厅处室进行划分,按照成果数量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政策法规与基础研究处97项,农村科技处31项,社会发展科技处20项,高新技术处16项,国际合作交流处10项。(见表2)
表2  2020年科技厅下达项目登记成果来源分布
| 成果来源 | 登记数量(项) | 占总量比(%) | 
| 政策法规与基础研究处 | 97 | 55.75 | 
| 农村科技处 | 31 | 17.82 | 
| 社会发展科技处 | 20 | 11.49 | 
| 高新技术处 | 16 | 9.20 | 
| 国际合作交流处 | 10 | 5.75 | 
| 合计 | 174 | 
 | 
580项科技成果中,企业居成果完成主体的首位,达153项(其中科研转制型企业完成19项),占26.38%;医疗机构完成143项,占24.66%;独立科研机构完成104项,占17.93%;大专院校完成90项,占15.52%;其它单位(各类事业单位)完成90项,占15.52%。(见图4)
580项科技成果中,国内领先及以上水平的共237项,占40.86%。图5可以看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11项,占1.9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44项,占7.59%;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成果182项,占31.38%,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成果222项,占38.28%;国内一般水平的成果36项,占6.21%;未评价水平85项,占14.66%。
    580项科技成果中,参与项目研究的科研人员共7089人次,平均每个项目12名科研工作者。
从学历构成来看,图6表明,我省的科技工作者队伍主要以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构成。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本科学历共6500人次,占91.69%;大专学历为513人次,占7.24%;大专以下文化程度为76人次,占1.07%。
从年龄结构来看,图7表明,中青年是科技成果研究人员主体。55岁以下科研人员6509人次,占91.82%。其中35岁以下科研人员为2150人次,36-45岁之间科研人员为2457人次,46-55岁之间科研人员为1902人次。56岁以上科研人员为580人次。
从技术职称来看,见表3,具备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科研人员为5517人次,达77.82%,占据了科研人员的主要比例,初级职称者为1064人次,占15.01%,其他科研人员508人次,仅占7.17%。
表3 2020年青海省科技成果完成人员技术职称构成
| 技术职称(人次) | 合计 | 独立科研机构 | 大专院校 | 企业 | 医疗机构 | 其他 | 
| 院士 | 1 | - | - | - | - | 1 | 
| 正高 | 929 | 155 | 176 | 150 | 299 | 149 | 
| 副高 | 2106 | 375 | 301 | 480 | 491 | 459 | 
| 中级 | 2481 | 369 | 241 | 698 | 626 | 547 | 
| 初级 | 1064 | 113 | 97 | 385 | 224 | 245 | 
| 其他 | 508 | 97 | 134 | 175 | 29 | 73 | 
    2020年度形成知识产权577件。其中,发明专利达258项,占知识产权数的44.71%;实用新型专利278项,占48.18%;外观设计专利4件,软件著作权37项。(见表4)
从主体划分,企业形成知识产权273件(占知识产权数的55.60%),是专利的主要来源;独立科研机构98件(占19.96%);大专院校89件(占18.13%);医疗机构和其他单位共有31件(占6.31%)。
    登记的580项成果的经费总投入190983万元。其中成果完成单位自筹资金131468万元,占总投入的68.84%;地方投入35962万元,占18.83%;国家投入8610万元,占4.51%;部门投入2060万元,占1.08%;基金投入540万元;其他资金12343万元。
二、应用技术成果
415项应用技术成果中,按照成果属性占比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属于原始性创新的成果过半(占应用技术成果数的60.72%),达到252项;属于国内技术二次开发成果142项,占34.22%;属于国外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成果21项,占5.06%。(见图8)
415项应用技术成果中,由图9可见,按照成果水平占比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国内先进水平156项(占37.59%),国内领先水平111项(占26.75%),未评价水平78项(占18.80%),国内一般水平33项(占7.95%),国际先进水平29项(占6.99%),国际领先水平8项(占1.93%)。
415项应用技术成果中,如图10所示,处于成熟应用阶段的成果265项,占63.86%,初期阶段成果89项,中期阶段成果61项。
415项应用技术成果中,有240项属于高新技术领域,占应用技术成果总数的57.83%。240项成果分布在10个高新技术领域内,按照成果数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现代农业75项、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45项、新能源与节能32项、电子信息21项、环境保护17项、新材料16项、现代交通14项、地球、空间与海洋13项、先进制造6项、航空航天1项。
415项应用技术成果广泛应用在10个行业中,按产业分布进行分类统计:第一产业149项,占应用技术成果总数的37.16%;第二产业共120项,占比为29.93%;第三产业共132项,占比为32.92%。(见表5)
表5  2020年应用技术成果应用行业分布
| 应用行业 | 项目数(项) | 占应用技术成果比例(%) | 
| 第一产业 | 138 | 33.25 | 
| 农林牧渔业 | 138 | 33.25 | 
| 第二产业 | 97 | 23.37 | 
| 采矿业  | 21 | 5.06 | 
| 制造业 | 54 | 13.01 | 
|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22 | 5.30 | 
| 第三产业 | 180 | 43.37 | 
| 建筑业 | 15 | 3.61 |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16 | 3.86 |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12 | 2.89 |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32 | 7.71 |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13 | 3.13 | 
| 卫生和社会工作 | 92 | 22.17 | 
415项应用技术成果中,产业化应用成果213项,占应用技术成果总数的51.33%;小批量或小范围应用成果130项,占31.33%;正在试用的成果40项,占9.64%,未应用的成果32项,占7.71%。(见图11)
415项应用技术成果中,从转化方式角度划分,实际产生经济效益的成果50项,自我转化总收入140099万元,净利润38661万元,实交税金11709万元,节约资金5455万元,合作转化收入1610445万元,其中技术入股股权折价40万元。
三、基础理论成果
2020年登记的580项科技成果中,基础理论成果149项,占总数的25.69%。从成果来源统计显示:课题来源仍以地方计划为主,共67项(占44.97%),自选项目次之,共46项(占30.87%),其他厅局计划18项(占12.08%),国家科技计划7项,横向委托6项,部门计划2项,国际合作2项,民间基金1项。从成果水平看:国际领先3项、国际先进15项、国内领先65项、国内先进60项、国内一般2项,未评价4项。国内领先以上水平共83项,占基础理论成果的55.70%。
四、软科学成果
2020年登记的580项科技成果中,软科学成果16项,占总数的2.76%。从成果来源统计显示:自选课题8项、地方计划4项、其他厅局计划项目3项、横向委托1项;从成果水平看:国内领先6项,国内先进6项,国内一般1项,未评价3项。
五、科技成果统计分析
(一)科技成果数量分析
“十三五”期间,科技成果登记方式不断创新,登记流程不断简化,2017年《青海省科技成果登记管理办法》修订拓展了登记范围,全省科技成果登记数量稳步提高,从2016年的470项增长到2020年的580项,增长23.40%。
(二)科技成果来源分析
580项科技成果来源主要是自选项目和地方科技计划项目,分别为:219项(占37.76%)、170项(29.31%)。自选项目完成单位以医疗机构、企业为主,分别为:74项(占33.79%)、66项(占30.14%);地方科技计划项目完成单位以独立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为主,分别为:48项(占28.24%)、47项(占27.64%)。
580项科技成果中,其他厅局计划科研项目135项,主要完成单位为企业、医疗机构、其他事业单位,分别为:45项(占33.33%)、41项(30.37%)。
580项科技成果的完成单位中,企业、医疗机构、独立科研机构占比位居前三位,分别为26.38%、24.66%、17.93%;全国2019年完成单位占比前三位为企业、独立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占比分别为:29.86%、20.51%、19.97%。
(三)科技成果应用和转化分析
415项应用技术成果中,产业化应用的成果213项,占51.33%,其中企业完成95项,占44.60%;未应用的成果32项,占7.71%,未应用的主要原因以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为主。
按照产业类别分析,第一产业138项科技成果中,产业化应用81项,占58.70%;第二产业97项科技成果中,产业化应用64项,占65.98%;第三产业180项科技成果中,产业化应用68项,占37.78%。
从产业化应用成果完成单位类型看,企业95项,占213项产业化应用成果的44.60%,次为独立科研机构和其他事业单位,均为31项,大专院校和医疗机构均为28项。
(四)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分析
不同属性的单位侧重的行业不同,独立科研机构登记104项,主要应用行业为农林牧渔业(66项)、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4项);大专院校登记90项,主要应用行业为农林牧渔业(42项)、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9项);企业登记153项,主要应用行业为制造业(55项)、农林牧渔业(37项);医疗机构登记143项,主要应用行业为卫生和社会工作(140项);其他事业单位登记90项,主要应用行业为农林牧渔业(43项)。
(五)科技成果完成人员情况分析
青海省单个成果12名完成人,全国为7名;青海省博士研究生占比11.36%,全国为16.50%;青海省硕士研究生占比21.30%,全国为31.29%;青海省本科占比59.04%,全国为40.09%。近三年科技成果完成人员中,本科学历人员占比在57%-59%,是科技成果研发的主力军。
从各学历层次人员的分布看,博士研究生主要分布于独立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占64.97%);硕士研究生在独立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企业、医疗机构中的分布基本相同;本科主要分布于企业、医疗机构和其他事业单位,合计占比79.43%。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